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长安三万里》52首古诗词:在夏日里,奔赴一场顶级的诗词盛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31 10:16:37    


·01· 高适的《别董大》

这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第一首诗。

【长安三万里】 安史之乱后数年,吐蕃大军入侵西南,大唐节度使高适交战不利,长安岌岌可危。此刻,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长安三万里》的故事由此展开。高适以这首《别董大》,开启了对李白这位诗坛传奇的回忆。

《别董大二首》

高适「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创作背景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这年冬天,董庭兰与高适会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02· 诗经中的《秦风 黄鸟》

【长安三万里】 李白和好友吴指南一同游历,没想到好友在途中暴毙,一开始李白将他葬在洞庭湖畔,后来为了遵循吴指南的遗愿,李白剔骨迁葬,也正是在此途中,李白和高适相遇了。在安葬悼念好友吴指南时,出现了《秦风 黄鸟》中“彼苍者天,歼我良人”的诗句。

《诗经·秦风 黄鸟》节选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译:苍天在上请开眼,坑杀好人该不该!如若可赎代他死,百人甘愿赴泉台。】


·03· 李白的《上李邕》

【长安三万里】 在唐代,作为商人之后的李白,永远不可以参加科举,想要走上仕途唯一的办法是行卷,被举荐,但是李白在江夏干谒行卷失败后,大受打击,多亏了高适的呼唤,李白才平静下来,并吟唱了《上李邕》中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行卷:指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

《上李邕》

李白「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青年时。李邕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0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长安三万里】 高适和李白第一次登上黄鹤楼,俯临长江,李白问高适家乡有何大川,高适说有黄河,于是李白脱口而出这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

王之涣「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诗人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但不久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作于诗人三十五岁时。


·05· 崔颢的《黄鹤楼》

【长安三万里】 李白刚刚行卷失利,仕途受挫后想要在文场上找补回来,于是要来笔墨,向黄鹤楼公认最佳的诗作发起挑战,但是年少轻狂的李白面对的,可是被后世称为唐人七律之一的《黄鹤楼》,李白大受刺激,投笔而去。

《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 行卷:指古代应试者于考前将自己的诗文写于卷轴内,呈给达官贵人冀求延誉介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发,创作了这首诗。


·06· 李白的《扶风豪士歌》

【长安三万里】 李白和高适在黄鹤楼分别时,吟诵起了《扶风豪士歌》中的“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扶风豪士歌》

李白「唐」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时值安史之乱爆发后第二年。诗人在当年春天奔往吴地,在一位被称作“扶风豪士”的人家里做客。李白当时是避难而来,受到盛情款待,为了表示感谢,也借此抒怀,即席写成此诗。


·07· 李白的《采莲曲》

【长安三万里】 和李白告别后,高适独自来到长安追求功名,在岐王府中,高适听到了入京献艺的琵琶女弹唱这首《采莲曲》,第二天他们在街上相遇,一问才知道这首诗是李白的作品。

《采莲曲》

李白「唐」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创作背景】 天宝六年,李白因受谗,不为玄宗所喜,愤而辞官后,漫游至会稽(今浙江绍兴)若耶溪,其时正值采莲季节,一群群娇丽明媚的吴越女子,于新荷绿水中,驾小舟,采莲子,或歌或笑,或闹或嬉,此情此景触动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他写下这样一首《采莲曲》。


·08· 王维的《相思》

【长安三万里】 岐王府的晚宴上,佛系美男王维以一曲《郁轮袍》,打动了玉真公主,而舞枪出丑的高适来到岐王府偏房,偶遇到了年幼的高干子弟杜甫,王维的这首《相思》,正是出自小杜甫之口。

《相思》

王维「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也叫《江上赠李龟年》,是怀念友人之作。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由此可见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09· 常建的《落第长安》

【长安三万里】 常建喜得探花,正得意之时,他的马着点撞到路边的琵琶女,还好高适及时相救,于是常建将手中的花送给琵琶女以示歉意,还附上了《落第长安》中的诗句“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落第长安》

常建「唐」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创作背景】 常建在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考取进士,这首诗是常建记载进士及第前的一次考试而作。


·10· 李白的《白纻辞·其二》

【长安三万里】 高适赴一年之约,来到扬州找李白,没想到李白直接拉着他去宴会上抢舞姬,舞姬隔船跳起柘枝舞,李白则击鼓伴奏,吟唱了《白纻辞》中“美人一笑千黄金,愿作天池双鸳鸯”等名句。

《白纻辞·其二》

李白「唐」

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垂罗舞縠扬哀音。

郢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

动君心。冀君赏。

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

【创作背景】 《白纻辞》当作于李白漫游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期,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之后不久。


·11· 李白的《寄远十二首·其四》

【长安三万里】 抢夺舞姬失败,两舟渐行渐远,李白感慨地念出了《寄远》中的“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寄远十二首·其四》

李白「唐」

玉箸落春镜,坐愁湖阳水。

闻与阴丽华,风烟接邻里。

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

但恐荷花晚,令人意已摧。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

【创作背景】 《寄远》是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共十一首,一本作十二首。这一组诗表达的是李白远行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却并非一时一地之作。


·12· 湘驿女子的《题玉泉溪》

【长安三万里】 高适看不惯李白在扬州的自甘堕落,劝他重振精神,建功报国,同行的裴十二很是不满,于是使出裴家剑,和高适的高家枪,来了一场史诗级剑枪对决!最后高适惨败,裴十二才显露出女儿身,她念出了《题玉泉溪》,感慨自己身为女儿身,空有才华却无用武之地!

《题玉泉溪》

湘中女子「唐」

红树醉秋色,碧溪弹夜弦。

佳期不可再,风雨杳如年。

【创作背景】 这首诗最早录载于《树萱录》。书中说:“番禺郑仆射尝游湘中,宿于驿楼,夜遇女子诵诗……顷刻不见。”所诵即上诗。《全唐诗》的编者在收录此诗时,删去了《树萱录》关于其事的记载,题其作者为“湘驿女子”。


·13·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长安三万里】 裴十二治好了高适多年口吃的毛病,但是高适读书依然困难,于是高适便上小孩子念一句诗,他跟着重复一句,小孩读的诗就是孟浩然《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

《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创作背景】 孟浩然隐居鹿门山的时候,到朋友家的农舍做客,两人在开怀畅饮、谈天说地之时,田园的美景顿时吸引了作者,于是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


·14· 高适的《宋中十首》·其一

【长安三万里】 李白来到高适的老家宋中,两人重逢互诉近况,高适说自己最近在写诗,李白便将高适的这篇《宋中十首》其一脱口而出,这也对应了当年离别时李白说: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宋中十首·其一》

高适「唐」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悠悠一千年,陈迹唯高台。

寂寞向秋草,悲风千里来。

【创作背景】 高适在《宋中十首》中多为怀念一千多年前的“昔贤”而感伤,而今天他也成为了一位一千多年前的 “昔贤”,是让后人复忆“昔贤”也。高适这位著名的诗人将永远活在后人的记忆中。


·15· 李白的《静夜思》

【长安三万里】 李白即将入赘安陆许氏,此行李白就是前来询问高适的意见,乘着夜色,李白诵读了这首《静夜思》。

《静夜思》

李白「唐」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创作背景】 《静夜思》创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当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这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6· 孟浩然的《春晓》

【长安三万里】 因为高适的不赞同,李白对是否入赘安陆许氏产生了犹豫,于是约上高适一起去找前辈孟浩然,希望可以得出一个答案,途中提起孟浩然,高适和李白一同朗诵了孟浩然的《春晓》。

《春晓》

孟浩然「唐」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创作背景】 孟浩然早年隐居在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17·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长安三万里】 得到孟浩然肯定的回答后,李白一扫心中疑虑,再次和高适一起登上黄鹤楼,李白想起多年前读过崔颢的《黄鹤楼》后,投笔而去的往事,再次发起挑战,终于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创作背景】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这首诗的所作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隐居鹿山门,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18· 高适的《燕歌行》

【长安三万里】 高适来到东北边塞从军,战争是惨烈的,高适见证了战友们为守护大唐战旗牺牲,但是当高适九死一生回到中军帐下,看到的却是歌舞升平的景象,于是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痛斥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的《燕歌行》。

《燕歌行》

高适「唐」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创作背景】 《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19· 李白的《行路难三首》·其一

【长安三万里】 离开军营后,高适在驿站偶遇李白,两人机缘巧合救下了郭子仪,有趣的是此时李白发现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而若干年后正是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李白和高适分别时,诵读了诗中的最后六句。

《行路难三首·其一》

李白「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唐宋诗醇》以为《行路难三首》皆天宝三载(744年)离开长安时所作。


·20· 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长安三万里】 高适收到李白一封“速来长安找我,速速速”的书信,于是高适再次来到长安,此时的李白被玉真公主赏识,加上贺知章的推荐,被召进宫供奉翰林,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李白人生中最风光的日子!高适来到李白家门口,看到来往的人群都在传诵李白的诗作名篇,其中就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的“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别鲁颂》中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唐」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创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


·21· 李白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李白「唐」

。。。。。。(节选)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银鞍金络倒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

分飞楚关山水遥。

。。。。。。(节选)

【创作背景】 这首“忆旧游”的诗是李白写寄给好友元演的,元演时为亳州参军。此诗曾收入《河岳英灵集》,其中又提到长安失意之事,故当作于天宝三年(744年)至天宝十二载(753年)间。


·22· 李白的《别鲁颂》

《别鲁颂》

李白「唐」

谁道泰山高,下却鲁连节。

谁云秦军众,摧却鲁连舌。

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

夫子还倜傥,攻文继前烈。

错落石上松,无为秋霜折。

赠言镂宝刀,千岁庶不灭。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诗中将鲁颂比喻为鲁仲连,赞扬了鲁颂高于泰山的人品、足以说退秦军的才能、“独立天地间”的节操以及清廉的为人、倜傥的风度。诗人希望他能保持这美好的品质,千载不灭。


·23· 高适的《别刘大校书》

【长安三万里】 在李白家门口,高适偶遇了长大后的杜甫,见到高适《别刘大校书》中“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的名句,杜甫脱口而出。而高适则用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回应。

《别刘大校书》

高适「唐」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创作背景】 高适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应征入长安,正值刘眘虚声名洋溢之时,二人或在此时相识。从诗意看,此诗为刘由水道归江东故里,途出睢阳,高适为之送行而作,当作于天宝八年(749年)春。


·24· 杜甫的《望岳》

《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5· 贺知章的《采莲曲》

【长安三万里】 杜甫带着高适来到长安曲江酒肆寻找李白,在这里一众诗坛明星们先后亮相,李白他们玩得很花,下面胡姬跳舞助兴,上面架着一根平衡木,他们在上面饮酒作诗,作不出来的就会掉进下面的酒池作为惩罚!贺知章吟诵着《采莲曲》莫言春度芳菲尽”亮相。

《相和歌辞·采莲曲》

贺知章「唐」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越州(今绍兴市)镜湖旁,时间应是贺知章告老回乡的夏天。镜湖很美,唐朝诗人李白等多有咏吟。当年贺知章在州府游历,看到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采莲人,景色很是别致,即兴作了这首诗。


·26· 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长安三万里】 在贺知章吟诵了《采莲曲》后王昌龄出场,他吟诵的则是他的代表作《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光,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塞二首·其一》

王昌龄「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创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王昌龄所处盛唐,所以在其边塞诗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但是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27·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长安三万里】 在贺知章与王昌龄之后,接着是岑参的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28· 李白的《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

【长安三万里】 长安曲江酒肆盛宴,在贺知章、王昌龄、岑参相继出场吟诵各自的名作后,最后李白压轴《前有樽酒行二首》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一》

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

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君起舞,日西夕。

当年意气不肯倾,白发如丝叹何益。


·29· 李白的《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二》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其二》

李白「唐」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催弦拂柱与君饮,看朱成碧颜始红。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创作背景】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是依照乐府古题而填的新作,把原题祝宾主长寿之意变为当及时行乐之辞。第一首诗抒写流光易失、少壮易老的感慨。第二首诗先写在琴声中痛饮美酒的狂态,后写如花少女歌舞相伴的欢乐。风格豪放不羁,充满醉态思维。


·30·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长安三万里】 高适从长安返回梁园一年后,李白带着小迷弟杜甫突然造访,原来在长安短短两年,李白就在官场上做出了一系列荒唐事,如今李白已经被玄宗赐金放还了,谈及李白在官场的失意,李白吟诵起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唐」

。。。。。。(节选)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31· 李白的《将进酒》

【长安三万里】 官场失意,李白接受道第,正式成为了一名道教修行人!李白和高适、杜甫、岑夫子、丹丘生在内的一众好友举酒畅饮,李白以这首《将进酒》将整部电影的气氛烘托到最高潮!

《将进酒·君不见》

李白「唐」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创作背景】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夫子应邀去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作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以发泄胸中“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的郁积。


·32· 李白的《侠客行》

【长安三万里】 酒醒后,高适向李白告别,他将要赴十年之约,放下身段,前往哥舒翰帐下。望着远去的高适,李白念出了“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侠客行》的前四句,并对着高适高喊:这首诗我二十年前就是照着你的模样写的!

《侠客行》

李白「唐」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游齐州时。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在以这任侠意识为尚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33· 李白的《拟古十二首·其九》

【长安三万里】 在高适离开后,李白又吟诵了《拟古十二首》其九中的开篇四句“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拟古十二首·其九》

李白「唐」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创作背景】 李白曾一度热衷于追求功名,希望“身没期不朽,荣名在麟阁”(《拟古其七》)。然而经过“赐金放还”、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挫折,深感荣华富贵的虚幻,有时不免流露出一种人生易逝的感伤情绪。


·34· 李白的《赠汪伦》

【长安三万里】 高适因公务路过渡口,远远地看见李白这位昔日知己,了解到李白新的感情生活和婚姻后倍感欣慰,完美对应了《赠汪伦》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

李白「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创作背景】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35· 西鄙人的《哥舒歌》

【长安三万里】 所谓西鄙人,其实就是指西方边境上的人。潼关之战中,哥舒翰带伤出征,出征前回忆了往事,吟唱了这首在西方边境上传唱的《哥舒歌》。

《哥舒歌》

西鄙人「唐」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创作背景】 哥舒,这里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这首民歌通过对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歌颂,表达了各族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6· 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长安三万里】 哥舒翰兵败潼关之后,高适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之后高适被提拔为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直到这时他才知道,原本在庐山隐居的李白,居然成了永王的幕僚,而且期间李白还为永王写下了传世的《永王东巡歌》组诗十一首。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李白「唐」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燕鹜池。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

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

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

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

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

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长风挂席势难回,海动山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龙骧出峡来。

祖龙浮海不成桥,汉武寻阳空射蛟。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

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

初从云梦开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当时李白随永王李璘水师东下寻阳(即浔阳)。这组《永王东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37·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长安三万里】 高适成功镇压永王后,李白沦为阶下囚,还好高适暗书郭子仪保住了李白的命,最终李白被贬夜郎,在途中遇大赦,写下了《早发白帝城》这首在他生命中最后一首风格欢快的诗作。

高适从持节监军口中得知了李白的近况,而这也是高适最后一次得到李白的消息,最后持节监军还吟唱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李白「唐」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经重庆。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是作者回到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38· 李白的《子夜吴歌 秋歌》

【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电影结尾处,高适和小书童互念《河岳英灵集》中写有长安的诗作,第一首就是李白《子夜吴歌 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唐」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子夜四时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乐府旧题创作的新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39· 王昌龄的《代扶风主人答》

【长安三万里】 《长安三万里》电影结尾处,高适和小书童互念《河岳英灵集》中写有长安的诗作,在李白的《子夜吴歌 秋歌》之后,接着的是王昌龄《代扶风主人答》,“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代扶风主人答》

王昌龄「唐」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

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依然宿扶风,沽酒聊自宽。

寸心亦未理,长铗谁能弹。

主人就我饮,对我还慨叹。

便泣数行泪,因歌行路难。

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

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

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节选)

【创作背景】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冬十一月始东封泰山,诗当作于该年十二月间。这年诗人漫游河陇归来途经扶风时写下这首诗。

·40· 王维的《陇头吟》

【长安三万里】 再之后,小书童和高适读到了王维的《陇头吟》,“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吟》

王维「唐」

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

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

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苏武才为典属国,节旄落尽海西头。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边疆查访军情。长期生活在繁华都市的王维见到了奇异的边疆风光,感受到了艰苦的军中生活,诗情勃发,留下许多优秀的边塞诗。


·41· 高适的《别韦参军》

【长安三万里】 当小书童读到高适《别韦参军》中的“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时,高适还笑着说这是他自己的诗作。

《别韦参军》

高适「唐」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节选)

【创作背景】 《别韦参军》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当时高适正处于虽贫困却豪迈的梁宋时期。此诗和《别董大二首》一样,都是送别诗中少见的意气风发之作。


·42· 李白的《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长安三万里】 再接之,便是李白《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中的“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李白「唐」

。。。。。。

(节选)

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

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

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

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

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

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的漫游时期。当时李白在单父(今山东单县)游历,恰逢其本家兄弟李沈也从咸阳(今属陕西)来到此地。于是李白、李沈、李凝兄弟三人欢聚、游猎。李沈要回秦地,李白、李凝在东楼上为他饯行。李白因作此诗送别。


·43· 李白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长安三万里】 在结尾的最后,同样出自李白的《送陆判官往琵琶峡》,同样出现在高适和小书童的对话之中,而这也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最后一首诗!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唐」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创作背景】 陆判官是李白的好友。这首诗当写于诗人赐金放还后,故诗中流露出对朝廷的怀念。


在《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经典名作,还有以下的9首诗词,其中包含了几首引用的宋词,与上面43首一起,共52首,组成一场锦绣的诗词盛宴。

·44· 高适的《送兵到蓟北》

《送兵到蓟北》

高适「唐」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

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九载(750)冬,高适为朝廷送兵至清夷军途中。他此行是为送兵,但诗中的愁苦之情可能缘于高适对边疆形势的担忧,大约此时他已隐约感觉到安禄山控制下的幽蓟边地乱象横生,而自己又不得重用,难以发挥安边才能。


·45· 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唐」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一说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被长流夜郎,路经江夏(今武汉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一说是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东归,途经江夏时所作。


·46·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杜牧「唐」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为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


·47· 张旭的《春游值雨》

《春游值雨》

张旭「唐」

欲寻轩槛列清尊,江上烟云向晚昏。

须倩东风吹散雨,明朝却待入华园。

【创作背景】 张旭,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48· 张说的《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张说「唐」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火树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创作背景】 张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


·49·

白居易的《横吹曲辞·长安道》

《横吹曲辞·长安道》

白居易「唐」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

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

一回来,一回老。

【创作背景】 白居易这首诗题《长安道》,除了见于《全唐诗》白居易部分,又见于《全唐诗》卷18,第71首,列入“横吹曲辞”,说明这首诗当时是被谱曲歌唱的,是唐代的流行歌曲。


·50· 舒亶的《虞美人·寄公度》

《虞美人·寄公度》

舒亶「宋」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

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

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创作背景】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舒亶因与尚书省意见相左逐出京城,在家赋闲十年后,再次被任用。但入京后却已是物是人非,不由得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孤独和凄凉并且渴望友人的信息,于是创作了这首词并寄予一位字为公度的友人。


·51· 张舜民的《卖花声·题岳阳楼》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宋」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

十分斟酒敛芳颜。

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

何人此路得生还。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张舜民做过监察御史,曾因党争遭贬迁,

当时作者被贬官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有感,于是作下此诗,抒发的是一份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诸词中具代表性的一篇。


·52·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创作背景】 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作下这首词。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