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6:00:00
文|马晓炜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从春耕到秋收,从男耕到女织,我们的祖先以节日为纽带,将劳动编织进生活的经纬。这些传统‘劳动节’既是对农耕时序的遵循,更是对勤劳美德的传承。
提起古代的劳动节,首推农历二月初二。据古籍《帝王世纪》记载,远古时期的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至开春便率部落首领“御驾亲耕”,以实际行动昭示对农耕的重视。《史记》亦载,周武王将此日定为“春龙节”,亲自带领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开耕仪式,挥锄破土,拉开一年农事的序幕。这一传统延续千年,背后有着文化与自然渊源:当日“龙角星”从东方升起,古人认为龙能行云布雨,主宰农事;而此时正值雨水、惊蛰、春分之间,万物复苏,土壤解冻,正是播种育苗的绝佳时节。
唐代,二月初二被官方确立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成为古时劳动节的雏形。皇帝率文武百官象征性地参加劳动,农民在农具上系以红绸布表示喜庆。到了明清时期,这一节日的仪式愈发隆重。自雍正以后,每年这天,皇帝带领官员和皇后到专门开辟的“一亩园”扶犁耕种。为鼓励农耕,清代的“劳农节”还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
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谷雨,同样承载着劳动的意义。民谚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说法,点明此时气温回暖、土壤湿润,非常适合农业活动。农书《农候杂占》上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记录,预示着寒冬远去,农事全面展开。除了耕种,此时节也是采茶的黄金期。经过一冬的蛰伏,茶树抽芽,芽叶鲜嫩。乾隆在《观采茶作歌》中就有“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的描述。
在男耕女织的传统分工下,女性也有专属的“劳动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传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夜晚,女孩们聚在一起,在如水月光下摆上供品,对天祭拜,祈求变得心灵手巧,“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即是生动写照。不过“乞巧”渐渐地变成了“斗巧”,成为姑娘们针线活的“PK”赛。由此衍生出穿针乞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等诸多有趣的比赛项目,也展现出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态度。
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同样以丰收庆典致敬劳动。朝廷举行庄严的祭天仪式,感恩上苍赐予丰年,祈愿来年风调雨顺、江山永固;民间则盛行晒秋、登高、饮菊花酒等习俗。村落中,玉米、辣椒、稻谷等农作物铺满庭院,五彩斑斓;人们登高望远,俯瞰金黄的田野,在茶香与酒香的氤氲中分享丰收的喜悦,盘点着一年来的辛勤耕耘。这是对劳动成果的最高礼赞,也是对土地和自然的深情告白。
泉州市区中山南路骑楼之上数百滴水兽“上岗” 重现“檐下飞瀑”…… 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7月23日讯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杜婉琼 通讯员 黄金凤 实习生 洪韦诗 文/图)连日暴雨,随着泉州市区中山南路改造提升工程施工接近尾声,在中山南路百年骑楼屋檐下,数百只造型各异的滴水兽齐齐“开工”的画面,再次成为雨中一道别致的景观。现场:小兽“吐水” 雨水如注7月21日 2025-07-23 10:55:00
大暑养生关键词:清暑、祛湿、养心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记者田晓航、唐紫宸)22日将迎来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暑。中医专家认为,这一时节“暑、湿、热”三邪交织,易伤阳气、耗津液,扰乱脏腑功能,养生防病重在健脾祛湿、清热解暑、固护阳气。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梁莹介绍,大暑节气高温高湿,人体阳气随高温浮散于 2025-07-20 17:35:00
晋祠:“难老河会”宏大 民俗盛典热烈 7月9日(农历六月十五),一年一度的“难老河会”在晋祠博物馆重现生机,热烈开幕。难老儿女齐聚献殿,虔诚祭三牲,供果蔬,献花馍、糕点及鲜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难老泉处更是热闹非凡,锣鼓秧歌、舞龙舞狮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轮番登场,氤氲着浓郁的节日氛围,引来数千名村民及游客驻足,近距离 2025-07-10 15:59:00
麻阳河保护区:生态赎买开启民生与生态双赢之门 夏日的阳光洒在麻阳河保护区,绿树成荫,鸟鸣声声。在务川自治县红丝乡月亮村桃子湾组,付志祥站在自家曾经的林地上,心中感慨万千。这片林地如今虽已归属保护区,但它带给付志祥一家的,是生活的希望和改变。麻阳河保护区内的猕猴。曾经,付志祥一家生活拮据,虽有山林,却只能依靠传统的砍伐方式获取微薄收入,还因此对麻 2025-07-09 18:48:00
建行榆林横山区支行暖心捐赠获锦旗 近日,建行榆林横山区支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当地农户送去了多台铡草机,解决了农户在畜牧养殖中的一大难题,获得了畜牧局送来的锦旗表彰。一直以来,农户们在畜牧养殖过程中,铡草工作耗时费力,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率和成本。得知这一情况后,支行迅速行动,多方协调资源,购置了一批性能优良的铡草机共计71台,并送到农 2025-07-08 08: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