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南京高校学子创新融合非遗技艺 让绒花与雨花茶“活”在当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5:25:00    

当传统非遗技艺与青年公益实践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南京某高校非遗实践团队以国家级非遗南京绒花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教育、技艺研习与校园公益联动,探索出青年助力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相关活动获社区、博物馆多方支持。

实践筑基:非遗教育浸润童心

2024年8月暑期,团队赴溧水区横山村开展“三下乡”公益课堂,面向6-10岁儿童设计沉浸式非遗体验课程。通过“粘土模拟绒花制作”活动,将绒花的“勾条、打尖、传花”三大工序转化为趣味手工教学,指导孩子们创作出立体绒花挂饰、创意摆件等作品,累计服务儿童127人次。

同年11月,团队联合白马社区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30余名6-12岁儿童进行主题绘画创作。在“1对1志愿者陪伴”模式下,孩子们以绒花为核心元素,完成《花间茶语》《金陵春色》等42幅画作,部分作品成为团队非遗衍生品设计灵感来源。

技艺深研:向传统汲取创新力量

项目初期,团队负责人姚仕野带队赴南京明孝陵博物馆绒花工坊,系统学习非遗传承人制作技法。通过学习“选绒、勾条、定型”全流程实践,团队积累传统工艺经验,并尝试将现代设计思维融入创作,制作出绒花雨花茶创新结合的手工作品此类非遗衍生品50余件,其中20件用于社区课堂教具展示。

公益赋能:校园义卖传递温暖

团队计划于2025年内举办“非遗传承校园公益义卖”,展售成员手工制作的非遗衍生品。义卖所得款项将全额捐赠至学院助学基金,用于帮扶困难学生。目前首批50件绒花手工艺品已制作完成,产品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如渐变流苏设计、迷你便携款式等。

未来展望:接力传承非遗之火

团队已建立标准化活动流程手册与教学素材库,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行。据悉新一批参与学生计划探索绒花与其他南京非遗技艺的融合路径,继续践行“非遗创新性融合”理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