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36:00
新材料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关键领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载体。在上海北郊长江口的数智宝地罗泾园内,瑞华晟新材料以航空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创新技术为引擎,全力攻克技术难题,致力于打破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瓶颈。
院士团队,成就行业首发、国际领先
以科技创新引领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是瑞华晟新材料一直以来的追求。近年来,公司将国家战略需求、应用场景需求转化为技术攻关方向,形成一系列行业首发、国际领先的航空发动机热端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结构件。比如SiC/SiC复合材料,就是利用国产碳化硅纤维,攻克了高稳定性界面相和高密度SiC基体制备技术难题,在150MPa的峰值应力和1200℃氧化环境这样的极端环境下,经过百万次疲劳循环后也未发生断裂,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领先成果的背后,是一支由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董绍明先生领衔的30余人航空用陶瓷基复合材料科技创新团队。二十余年前,董绍明院士独自开拓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方向,从孤身一人的坚守,发展到如今团队协同奋进,瑞华晟新材料在长期的潜心钻研中孕育而生并不断壮大。公司始终秉持科技创新理念,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布局,成立伊始便构建了国内领先的航空用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中心,配备了完善的构件设计、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及品质保障的软硬件设施,为科研团队攀越科技高峰打下坚实基础。
央地合作,新园区托举发展新蓝图
谈及落户宝山罗泾,企业负责人回忆道:“宝山罗泾并非我们的首选之地,但招商团队诚挚热情的沟通,让我们最终选择在此扎根。”瑞华晟新材料现坐落于数智宝地罗泾园。园区紧邻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罗泾集装箱港区,其前身为宝钢股份中厚板厂,因产业结构调整、业务外迁而停产,此后大部分厂房长期闲置或仅有零星转租,未能充分发挥其优越区位的经济价值。
随着宝山加快打造新时代现代化转型样本,以及宝地资产智慧制造园区事业部的成立,罗泾镇积极作为,安排镇属公司驻点,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帮办服务,针对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培育扶持,持续加强“面对面”政策解读与“定制化”精准服务,推动厂区一期建设与招商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了从厂区到园区“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开园、当年接近满租”的高效发展。瑞华晟新材料便是入驻园区的首批重要企业之一。企业负责人感慨:“事实证明,我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落地后,招商团队服务周到,让我们能专注于研发工作。同时,依托宝武生态圈,我们结识了众多行业伙伴。”
产业进阶,从材料到器件的跨越发展
材料领域有句行话:“料要成材、材要成器、器要好用。”这意味着优质材料需转化为高可靠性构件,才能实现工程应用。目前,公司已累计拥有授权发明专利7件,初步构建了涵盖陶瓷基复合材料界面相、制备工艺以及基体改性等方面的知识产权体系。
去年,公司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4757万元,第一条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今年,公司将继续保持高强度投入,完成后续两条生产线建设,预计2027年实现达产,年工业总产值有望突破4亿元。
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 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成立6年来,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为根基,解决产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不仅在数据库系统、数据质量治理和智能分析领域实现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更成功将创新成果应用于金融、制造等重点行业,有效破解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共性关键难题,深算院实现了从理论创新到技术突破的全链条跨越,构建了覆盖数据存储、 2025-05-20 14:54:00
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举办“安全生产帮扶”专题培训 5月16日,为强化园区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风险防控能力,武汉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成功举办“安全生产帮扶”专题培训活动。本次培训由湖北中环智安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分为两场开展,各园区和企业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代表参与,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与技术赋能相结合的形式,为安全生产注入“预防先行”理念。政企协 2025-05-19 17:35:00
民乐县瓦房城水电站紧急“排雷” 保障机组安全运行 近日,民乐县瓦房城水电站在机组例行检查工作中,技术人员发现三号机组主密封出现漏油情况。水电站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维修团队,对三号机组主密封进行更换,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在检查过程中,技术人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时发现了三号机组主密封的漏油问题。这一发现如同在关键时刻拉响了警报, 2025-05-19 16:22:00
莫让AI沦为造谣工具 近日,网信部门公开曝光了第六批网络谣言典型案例,涉及公共政策、突发案事件和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其中多起案例系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编造虚假信息。这些谣言不仅误导公众认知,还扰乱社会秩序,危害性不容小觑。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也紧跟时代步伐 2025-05-18 13:02:00
AI智能体应用加速落地 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对培育具身智能、发展智能机器人等作出一系列部署。伴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机器人走进你我的生活已不再遥远。本报今天起推出“机器人在身边”系列报道,关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与变化。随着大模型的持续突破,AI智能体热度持续提升。今年以来,从初创企业到科技巨头纷纷加快布局,智能体应用场景持续 2025-05-15 06: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