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安宁市司法局禄脿司法所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走深走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11:43:00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基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安排部署,加强组织、队伍、业务、体制机制、保障能力等建设,安宁市司法局禄脿司法所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矛盾不上交、依法治理、公共服务”等职能作用,三措并举积极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走深走实。

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基层工作保障水平

场所建设规范化

坚持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原则,禄脿司法所争取市司法局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支持,严格按照司法部新的外观标识规范及“四室一站一中心”要求完成建设,同时还根据现有资源,设置宣泄室、心理辅导室、公证法律服务联络室等,办公用房面积达160平米,为司法所依法履职、高效服务奠定了坚实的保障。

日常管理制度化

在抓好司法所办公用房等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制度建设。严格按要求建立应急处置制度,健全各类工作档案,每月定期召开工作例会。

队伍建设专业化

始终把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作为重中之重。一是强化党的领导。将党的领导贯穿司法所工作和队伍建设全过程,始终把政治理论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二是紧盯业务知识学习。紧紧围绕司法行政中心工作,注重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着力解决新形势下“知识恐慌、能力恐慌、本领恐慌”问题。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廉政家访,工作人员始终挺纪在前,坚持秉公用权,从严律己,自觉坚守思想道德防线、廉洁从政底线、党纪国法红线。

加强履职能力,提升基层依法治理水平

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街道、村(社区)两级人民调解委员会10个,选聘专、兼职人民调解员57名,设有接待服务大厅、矛盾纠纷受理窗口和多元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形成矛盾纠纷日排查、日报告、月研判、月培训制度,“七个闭环”工作机制常态化运行,从源头高效化解、防控和处置矛盾纠纷。2025年来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9件,调解成功19件,制作调解卷宗19件,调解成功率100%。

依法开展重点人员管控工作

坚持在“管”字上求实效,在“控”字上出实招。一是对两类重点人员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每周、每月实地走访;实行个性化矫正,定期研判动态调整,加强与派出所、村(居)委会协调联动,定期通报两类人员动态,分析研判不稳定因素,掌握其工作、生活现状,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对在册的社区矫正对象全部做到登记有表格、谈话有笔录、宣告有文书、管理有方案、工作有台账,重点人员管控更加规范。

深入推进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始终为助推基层法治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贡献司法行政力量。一是持续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紧紧围绕“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重要活动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普法宣传,每月开展“进乡村、进社区”普法宣传活动每项不少于1次,每季度开展“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普法宣传活动每项不少于1次,2025年来共开展“法律六进”活动75场次,受教育4000余人。二是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为目标,着力打造以村(社区)自治为核心、德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有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个、昆明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7个。三是强化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兼顾法治内涵和道德精神并重,将传播法律知识与助力乡村振兴、村规民约等相融合,营造广大基层群众“出门有法、抬头见法、随时学法”的良好氛围,现已建成法治文化长廊、法治图书角等法治文化阵地8个,实现村(社区)级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增强服务质效,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满意度

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站作用

坚持以满足群众实际法律需求为导向,围绕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律咨询等司法行政基本职能,实行司法所所长、律师、人民调解员坐班制,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现场解答服务,并引导群众扫码评价。2025年来共为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82人次,扫码回访评价82人次,均为满意。

建立安宁市首家街道级公证法律服务联络点

2024年,禄脿街道首次实现“公证+街道”的服务模式。安宁市公证处组建专业公证法律服务团队,以辖区群众、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在村(社区)实行公证员联络点服务机制,送公证服务进街道、进社区、进乡村,利用“线上+线下”的服务模式,提供法律咨询、公证办理、出具法律意见等,切实解决群众公证法律需求。

来源:昆明司法行政

责编:毕群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