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0 12:56:00
8月7日中午,河南嵩山少林寺景区突降强降雨。有游客反映,因暴雨来得急,想就近进入立雪亭殿内避雨却遭到拒绝,质疑“花了几百元门票进来,连一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所谓慈悲为怀,在这样的大暴雨期间,却没有感受到”。随后,“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这一词条迅速登上热搜。
事实果真如此?就此,少林寺方面表示,游客想要进入避雨的是寺内文物场所,平时禁止入内。而从最近两天多家媒体发布的现场视频来看,少林寺房檐、走廊下均能避雨,有僧人主动邀请没带伞的游客进殿内休息,工作人员还为大家分发雨衣。雨停时,不少游客向僧人合十致敬。
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如古遗址、古建筑等)的参观需遵守管理单位规定;非对外开放的文物保护区域(如考古发掘现场、文物库房等),未经批准不得参观。资料显示,新闻中所提及的少林寺立雪亭始建于元代初年,原殿名为初祖殿;今殿为明正德六年前后筹建,正德七年后建成,明、清两代多有维修,属于典型的不可移动文物,也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少林寺为了文物保护需要,对其进行封闭管理也是合情合理,并无不妥。
当暴雨降临时,少林寺坚持不开放封闭文物单位,恰恰是坚持原则的体现。众所周知,国内留存至今的元明一代古建筑,动辄具有数百年历史,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此类砖瓦结构建筑的生命周期已经属于“超龄服役”。能够至今保存完好,依托的是历代不断修缮,以及如今的科技加持。一些较为脆弱的古代建筑,往往一个外来的“喷嚏”就可能让它染上严重的“感冒”。有鉴于此,严格的保护措施和该有的保护“红线”必不可少。游客急于避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仍然应该遵守文物保护单位正常的管理规定,而不是不明就里便肆意发泄情绪。
同时,少林寺也并非“不近人情”,寺内不仅提供了避雨场所,还有僧人和工作人员引导游客并分发雨衣,恰恰说明在硬性的管理规定背后,仍然有着柔性的应对措施。人们一开始看到的,也仅是管中窥豹,并非事情的全貌。
一场小误会,成了大话题。少林寺近期遭遇的一系列风波,让它成为了天生的“流量圣体”,只要是关于少林寺的消息,很容易得到关注和讨论。但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应该基于事实本身出发,而不是被网络情绪所裹挟,更不能被动成为引流的工具。一场“雨情”不应混淆舆情,对于少林寺来说,它最需要的是回归佛门清净地的本质,带给游客舒适、宁静的参观体验,而不是成天被各种流量包围。
特约评论员 周斌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别让“雨情”混淆了舆情 8月7日中午,河南嵩山少林寺景区突降强降雨。有游客反映,因暴雨来得急,想就近进入立雪亭殿内避雨却遭到拒绝,质疑“花了几百元门票进来,连一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所谓慈悲为怀,在这样的大暴雨期间,却没有感受到”。随后,“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这一词条迅速登上热搜。事实果真如此?就此,少林寺方面表示,游客想 2025-08-10 12:56:00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丨以文旅融合书写美好新生活 西藏自然风景独特、人文资源丰富多彩,是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今天的《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进雪域高原,看西藏如何立足特色资源,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当地百姓致富。在念青唐古拉山深处,西藏那曲的萨普雪山脚下,演员们跳起了“达布阿谐”,这种由劳动场 2025-08-10 10:21:00
何以中国 | “津”天上新 津派文化的“和合”之约 中国日报网8月9日电(记者 许聃)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古文化街启幕。天津,生于潮汐交汇,这里的人始终以从容之姿迎接潮起潮落。在天津,河与海不只是风景,更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河而生 向海而兴 天津港晋级“国际流量密码”作为天津重要的城市符号,借此次上合峰 2025-08-09 17:30:00
一周内30多名僧人离职?少林寺回应 沧州晚报2025-08-07 11:16:528月5日,据报道,自印乐法师接任少林寺住持以后,便开始了对少林寺的改革,颁布了多项新规,包括取消商业化运作、严格修行制度,以及加强衣禅劳动、限制外出等。改革实施后,据传在短短一周内,已有30多名僧人及员工打包离职。对于这场“离职潮” 和改革,舆论看法不一 2025-08-08 11:41:00
别让算法成算计 年轻人刷到“不要结婚生孩子”,已婚女性刷到“女人管钱天经地义”,已婚男性刷到“女性太强势会败家”……如今在社交媒体上,算法制造对立、塑造信息屏障,阻碍了不同圈层的人们理性交流。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喜欢宣扬自己的观点,并渴望能找到同频共振的人群。这本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如今的互联网平台上,算法不关心 2025-07-28 1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