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9:14:00
新华社内罗毕/北京3月31日电 题:中国农业技术解锁非洲“丰收密码”
新华社记者许嘉桐 刘阳
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始终是非洲各国关乎民生与经济的核心命题。近年来,中国农业技术跨越山海,以创新与务实为笔,在非洲大地书写从“靠天吃饭”到“技术赋能”的变革篇章。从杂交水稻掀起的“绿色革命”,到菌草技术激活荒漠生机,再到合作机制下的双向奔赴,中非农业合作正以务实举措解锁非洲大陆的“丰收密码”。
“绿色革命”破解“靠天吃饭”
在马达加斯加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纸币上,一株金黄稻穗展现了中非农业合作成果。2007年至今,中国专家团队扎根这片土地,将杂交水稻试验田产量提升至非洲传统品种的2至3倍。截至2022年底,杂交水稻累计推广7.5万公顷,数万农户收入倍增,马达加斯加迈向粮食自给的步伐越来越坚实。
这样的“绿色革命”正覆盖非洲多国:在尼日利亚,通过中国水稻技术选育的常规水稻品种,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约25%,已广泛上市并供不应求;乌干达引入的狐尾小米亩产量超本地品种3倍。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指出,中国通过分享在水稻生产、农业统计以及气候适应型农业等领域的知识与专长,积极助力发展中国家解决农业和粮食安全挑战。
技术落地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中国专家根据非洲土壤特性与气候规律定制方案。在几内亚比绍,中国农技组采取“技术+物资”方式,精心编制教材,培训本地农技骨干;面对马达加斯加稻田虫害,抗虫稻种成为破局关键。“过去我们靠天吃饭,现在靠中国技术。”当地农民道出变革本质。
截至2023年底的10年间,中国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当地农作物平均增产30%至60%,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马达加斯加农业部前秘书长拉库托松·菲利贝尔说:“这不仅是产量的增加,更是摆脱贫困的希望。”
技术赋能激活荒漠生机
从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向东约60公里,撒哈拉沙漠边缘的伊迪尼村曾饱受黄沙侵袭。如今,被称为“幸福草”的中国菌草在此扎根,不仅锁住流沙,更成为牧民生计的“绿色银行”。牧民阿米尔·阿卜杜的羊群从瘦骨嶙峋变得膘肥体壮。“多亏了中国专家,我们终于能喂养好牲畜。现在,我养了十只健康的羊,日子有了盼头!”
生态修复的奇迹在非洲旱区不断延展。在乍得旱季的烈日下,中国援乍得农业技术项目组组长何桥生带着团队扎根梅得肯村,通过筛选适应当地气候的高产水稻品种,结合节水栽培技术,使38公顷试验田年产出228吨水稻,远超传统种植收成水平。“中国农业专家帮助我们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收入,我们终于能吃上自己种的大米了!”农民乌玛的喜悦背后,是乍得大米进口依赖度下降的切实改变。
技术创新正以“双轨并行”破解非洲农业难题。中国推广的太阳能杀虫灯减少20%至30%农药使用;在埃塞俄比亚,小型农机具通过精准耕作减少土地退化,间接增强农田气候韧性;卢旺达的咖啡种植户通过中国电商培训直连全球市场……技术创新正从田间到产业链全面赋能非洲农业。
从黄沙漫天到菌草成茵,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稳产,中国技术以“生态友好型创新”重塑非洲农业图景。非盟委员会前副主席莫妮克·恩桑扎巴甘瓦说,非中合作将荒漠变为沃土,让非洲自然资源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双向奔赴打造共赢未来
2022年8月,非洲鲜食牛油果首次出口中国,成为中非农业“双向奔赴”的缩影。2024年发布的《中国-非洲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与23个非洲国家及地区组织建立了农业合作机制,签署72项合作文件,在非农业投资存量突破10亿美元,200余家中资企业扎根非洲,从粮食种植到加工贸易,搭建起全产业链协作网络。
在坦桑尼亚莫罗戈罗省,曾在当地经济与生产部门担任负责人的欧内斯特·姆孔戈亲历了这场变革。2011年至今,从玉米到大豆项目,他见证了中国农业大学专家与当地农民并肩耕作的经历。“他们带着测土仪走进田间,手把手教我们优化种植间距,连施肥时间都精确到小时,”姆孔戈感慨,“从没有外国专家像中国专家这样勤奋,这些细节让产量翻倍,真正改变了村庄命运。”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中方累计向非洲派出45组、432人次农业专家。与此同时,非洲学员赴华学习农业技术,借力数字化营销课程实现当地农产品品牌溢价。从实验室到餐桌,从技术员到农户,中非以“知识共享”筑牢互信基石。
当马达加斯加农民捧着金黄的稻穗,当毛里塔尼亚牧民在菌草田中展露笑容,当肯尼亚牛油果成为中国家庭餐桌上的选择,中非农业合作的“丰收密码”已然清晰——以平等创新浇灌希望、用共同发展耕耘未来。正如尼日利亚农民的朴素总结:“中国技术让我们的土地变成了金矿,点亮了我们自力更生的未来。”(完)
兴安盟大米从兴安走向世界 兴安盟大米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国内获得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2024年12月,在第26届国际米食味品鉴大会颁奖典礼上,兴安盟大米以晶莹如玉的质感、绵软清甜的口感,从全球38个国家选送的5136份样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特别优秀奖”。这一被誉为“大米界奥运会”的国际顶级赛事,将中国草原稻米的独特风味镌刻进世界 2025-07-04 15:53:00
IDC:到2028年中国安全智能体相关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16亿美元 7月4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生成式AI为安全智能体提供了能力支撑,2025年将成为安全智能体发展元年。IDC预测,到2028年,中国安全智能体相关应用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30%。 2025-07-04 14:57:00
全球媒体聚焦|美媒:美国将在“大而美”的能源“倒车”中落后于中国 来源:总台环球资讯广播 “美国倡导化石燃料经济,而中国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领导者”。——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负责人当地时间7月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大而美”税收及支出法案,并提交众议院。该法案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削减清洁能源支出。对此,《纽约时报》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在特朗普政府的“能源 2025-07-02 20:09:00
俄中商会会长: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整合 区域优势互补赋能俄中合作开新局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黄蓉):俄罗斯第28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日前圆满闭幕,俄罗斯俄中商会承办了主题为“地区与经济特区:俄中合作新前景”的圆桌会议。俄中商会会长巴维尔·基帕里索夫就俄中合作相关议题接受国际在线记者专访,他表示,俄中合作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整合,地区协作或将成为关键引擎。此外,他还指出 2025-07-01 18:18:00
手把稻秧插满田 绿波之上写丰年 近日,西平县老王坡高标准农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水稻插秧人员在田间穿梭,将秧苗均匀撒落。这是老王坡高标准农田首次尝试水稻种植。“经过专业检测,我们发现这里完全符合水稻种植要求,还能培育出高品质的富硒水稻。”确山禾盛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东信心满满地说。这位入选全国首批“稻田守望者”名录的农业匠人,正带领 2025-06-30 16: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