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央定调 未来城市要拼“内涵”和“特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8:25:00    

中经记者 陈雪波 卢志坤 北京报道

8月28日晚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这份纲领性文件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从优化城市体系、培育发展动能、营造生活空间到推动绿色转型、增强安全韧性等多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本次的《意见》是我国城镇化进入“稳定发展期”“存量提质增效阶段”后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意见》指出,要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同时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中小城市和县城承载能力。

在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方面,《意见》着重强调要因城施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推动科技、产业、城市深度融合。文件还提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齐短板、提高水平,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培育消费新场景,并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分析称,这一举措是对我国城市发展格局的战略布局,通过差异化定位和协同发展,能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形成区域发展合力。比如,在城市群内部,不同城市可依据自身产业基础,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意见》对之后的城市发展会产生一些具体影响。陈耀认为,首先是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过去依赖“土地财政+规模扩张”的粗放模式,转向“内涵式发展”与“特色化发展”,推动城市从“千城一面”走向“各具特色”;另外,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文化传承等任务的落地,将使城市发展更具长期竞争力,避免“短视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未来,城市发展会更注重产业创新,告别以往粗放式发展模式。严跃进也指出,各城市需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基础条件,制定差异化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引入科技创新元素,提升产业竞争力。例如,制造业强市可加大对高端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的投入;科技资源丰富的城市则聚焦前沿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通过这些举措,全方位激发城市发展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

《意见》中关于房地产和城市更新的内容备受瞩目。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上,文件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推进“好房子”建设,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在城市更新方面,《意见》强调科学制定实施城市更新专项规划,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加强和规范存量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管理,提高运行效能,优化产权归集、整合、置换和登记政策,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好房子”建设不仅关注居住功能,更强调品质和服务提升,契合当下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严跃进进一步分析称,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以及老旧住房更新,既能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又能盘活城市存量资产,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文件中还提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建设创新型产业社区、商务社区,加快建设完整社区,完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构建城市便民生活圈,这将极大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陈耀指出,城市体检能精准找出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为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城市的精细化治理和有机更新。而通过“好房子”建设、完整社区打造、公共服务均衡化(如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直接回应了群众对“住有所居、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的需求,增强城市生活的幸福感与安全感。

本次《意见》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不断完善,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人居品质明显提升,绿色转型深入推进,安全基础有力夯实,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治理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基本建成。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