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6:24:00
荣枢 李小雨
“大思政课”的提出及其建设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进程中的重要突破,其实质在于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协同发展。这一创新理念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一育人模式,更彰显了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时代要求。其核心要义在于构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衔接机制,通过教材体系联通、教育资源互动、课程设置贯通、师资力量融通的系统化建设,形成大课堂联动、大师资协同、大平台支撑的育人格局,最终实现在理论阐释维度强化思想穿透力,在情感传递维度提升价值感染力,在实践育人维度彰显行动引领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思政课”到“大思政课”的范式转换,绝非简单的概念更迭,而是育人理念的迭代更新、教学视野的全面拓展和教育格局的系统重构,其本质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需要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开辟新境界。
一、制度变迁中“大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机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从初创奠基到改革完善,再到创新发展的历史演进,这一历时性演进过程中积累的理论传统与实践智慧,构成了新时代“大思政课”守正创新的制度根基。
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审视,“大思政课”建设的守正根基集中体现为对政治方向、理论传承、价值塑造三重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首先,作为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育人课程,“大思政课”必须始终坚守政治方向定力,在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叙事方式的历史呈现、理论体系的逻辑推演,还是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都需彰显政治引领的核心功能。其次,“思政课建设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这一重要论断既确立了“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坐标,也要求其必须以教材体系为纲、以学科知识为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理阐释。“大思政课”理论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成果,它在理论武装层面更需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课程知识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入脑入心转化机制。最后,其价值塑造始终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思政课”之“大”并非对传统课堂的否定,而是通过教学要素的结构化重组,实现价值引领的学理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有机统一。
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的创新突破需要实现多维度的系统性升级。教学理念层面,应着力构建“问题导向—社会融入—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通过聚焦社会热点与学生关切,突破课堂场域局限,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至社会现实场域,实现“小课堂”与“大时代”的同频共振。教学方法层面,需构建“数字赋能+实践育人+情境建构”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借助虚拟仿真、案例研讨、实践调研等多元化手段增强教学吸引力。资源整合层面,应着力打造“跨学科支撑、跨部门协同、跨场域联动”的育人共同体,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多维联动的育人生态。课程内容重构层面,需建立“理论深度—实践向度—时代温度”的立体化内容体系,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验证的辩证统一。
二、“大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的现实困境
当前“大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初见成效,线上线下同步教学模式日益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初步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的良好氛围,但在守正创新进程中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
第一,教学主体能力建构困境。当前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三重能力鸿沟,表现为部分教师理论转化能力不足,课堂教学纯理论化内容单一,难以将政策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回应学生提出的热点问题。部分教师数字素养存在代际落差,仅少数教师能熟练使用智慧教学平台,对于数字赋能思政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滞后,难以适配“Z时代”学生的学习模式。此外少部分教师实践指导能力薄弱,部分实践教学活动流程化固定化,以简单的课堂互动展示代替社会实践教学,导致“课堂—社会”育人链条断裂。
第二,教学载体碎片化整合难题。目前,“大思政课”教学主要有课堂、校园、社会、网络四大载体,但各载体间缺乏价值传导的协同机制,资源分布碎片化,存在“物理叠加而非化学融合”问题,呈现出“孤岛效应”。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对四大载体教学资源挖掘不深入,应用不灵活,运用效率低等情况。部分领域在应用网络平台上存在“重技术轻内容”倾向,线上教学资源尚未建立价值评估体系,导致资源多而不精,这种教学载体离散状态严重削弱了“大思政课”教学合力的形成。
第三,教学方式创新迟滞固化。尽管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工具基础,但当前仍存在“新瓶装旧酒”的实践困境。“大思政课”实践中虚拟仿真技术使用多停留于感官刺激层面,尚未形成“认知—情感—行为”的完整内化链条。“大思政”实践教学存在“打卡式实践”“表演性参与”等异化现象,导致价值生成机制受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简化为“盖章打卡”任务,导致学生未深入理解革命精神内涵,未能深入人心。
三、“大思政课”创新发展的“五亲”破局路径
为深化“大思政课”教育实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思政课教师“大思政课”教学“亲身经历、亲自感悟、亲手提炼、亲切讲授、亲力奉献”模式(简称“五亲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主体与场域协同联动、个体与时代深度耦合、历史与现实深度贯通,以此形成“大思政课”“知行合一”的育人系统。这一模式既呼应了教育部“开门办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大思政课”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在理论武装层,构建“理论教育—政策解读—经典研读”的内容体系。课程教学中,开发“问题链”教学模块,以问题牵引理论逻辑,围绕学生思想困惑,设计“理论溯源—问题剖析—价值内化”的渐进式导学模块,推动知识学习转向价值追问。强化历史与现实的互文性,重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照当代社会发展政策与案例,锻炼青年对照阐释能力,破除“理论悬浮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议题辩论—立场反转—共识重构”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多视角辩证分析。
在数字赋能层,打造一中心多维度智慧教育平台。以思政育人为中心,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AI学情分析系统、VR红色教育基地、实践调研案例库等多维度智慧平台。利用AI大数据精准捕捉学生认知盲点,进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反思评估课堂教学效果,借助互联网丰富教学资源精准投送,形成线上线下课堂合力。建设VR红色教育基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长征路等重要历史事件,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感官认识,从而更好的结合理论知识内化为情感价值认同。整合实践调研案例库,通过实地调研整合实践素材形成教学案例,建立起动态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
在实践转化层,完善“五亲模式”运作机制。“五亲”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亲身经历、亲自感悟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知,亲手提炼、亲切讲授形成理性认识,亲历奉献在广泛的推广运用中形成实现认知闭环,“五亲”共同推动了知、情、意、行的辩证转化和有机统一。“亲身经历”,通过实地调研获取第一手实践素材,增强理论感知的真实性,建立“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模式;“亲自感悟”,基于调研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创新理论及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理解,从现象到本质,提升价值判断的自主性;“亲手提炼”,将实践素材转化为教学案例,归入思政教学案例库,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发现课题创新课题;“亲切讲授”,创新“读懂中国”系列课程形式,将新鲜案例融入教学课堂,创建“青年宣讲团”朋辈教育机制,增强化与传播的亲和力;“亲力奉献”,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推行“服务学习”社会实践认证制度,实现知识内化与行动外化的统一。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研究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晋祠:“难老河会”宏大 民俗盛典热烈 7月9日(农历六月十五),一年一度的“难老河会”在晋祠博物馆重现生机,热烈开幕。难老儿女齐聚献殿,虔诚祭三牲,供果蔬,献花馍、糕点及鲜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难老泉处更是热闹非凡,锣鼓秧歌、舞龙舞狮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民俗表演轮番登场,氤氲着浓郁的节日氛围,引来数千名村民及游客驻足,近距离 2025-07-10 15:59:00
麻阳河保护区:生态赎买开启民生与生态双赢之门 夏日的阳光洒在麻阳河保护区,绿树成荫,鸟鸣声声。在务川自治县红丝乡月亮村桃子湾组,付志祥站在自家曾经的林地上,心中感慨万千。这片林地如今虽已归属保护区,但它带给付志祥一家的,是生活的希望和改变。麻阳河保护区内的猕猴。曾经,付志祥一家生活拮据,虽有山林,却只能依靠传统的砍伐方式获取微薄收入,还因此对麻 2025-07-09 18:48:00
建行榆林横山区支行暖心捐赠获锦旗 近日,建行榆林横山区支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当地农户送去了多台铡草机,解决了农户在畜牧养殖中的一大难题,获得了畜牧局送来的锦旗表彰。一直以来,农户们在畜牧养殖过程中,铡草工作耗时费力,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率和成本。得知这一情况后,支行迅速行动,多方协调资源,购置了一批性能优良的铡草机共计71台,并送到农 2025-07-08 08:52:00
全国首店,“三体·四维空间”科幻体验中心空降朝阳公园 新京报讯 据“北京朝阳”微信公众号消息,7月1日,全国首家“三体·四维空间”科幻体验中心将在朝阳公园亮相。超酷炫的《三体游戏:文明碎片》沉浸式VR探索体验展也一同到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幻感官风暴等你来闯。“三体·四维空间”科幻体验中心位于朝阳公园微博IN跨次元引力场三楼,总面积约600平方米。该中心 2025-06-29 10:32:00
崔成:加快构建用电服务新生态 我国用电营商环境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从多维度发力,持续完善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构建用户侧需求响应新机制,加快构建用电服务新生态。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提出全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2025-06-25 07: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