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松山湖展览上新,从战国玻璃珠到实验室的千年漫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22:14:00    

汪卫华院士在其专著《非晶物质——常规物质的第四态(第一卷)》中,有一句充满哲思的论述:“每个角色、每种物质都有其存在和表演的舞台,非晶物质亦然。非晶物质的舞台是空间和时间。”这句话正是从材料科学的本质出发,揭示了非晶物质跨越时空的特性。

5月19日,“光影岁月中的琉璃——玻璃的世界”展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举行开幕式。展览以望野博物馆所藏的87件/套古代玻璃为基础,联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20件/套现代前沿材料展品共同呈现古今玻璃文化的传承发展脉络,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作出了生动诠释。

公元12-13世纪 鎏金乳钉玻璃碗

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以及实验室相关团队成员,望野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出席展览开幕式。

从玻璃器物到非晶材料的全脉络首展

步入松山湖望野博物馆三楼展厅,一组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便悄然攫住观者的目光。这些直径仅1-3厘米的玻璃珠,历经两千余年的岁月沉淀,在柔和的聚光灯下仍泛着温润的光泽。

战国 蜻蜓眼玻璃珠

在古代玻璃展区,古代玻璃器涵盖战国至清代的重要代表性作品。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展现了早期玻璃工艺;汉代展品包括仿玉礼器玻璃璧、象征身份的玻璃蝉及实用器玻璃带钩,体现了铅钡玻璃体系的成熟;唐代部分则重点呈现了东西方融合的磨花菱格玻璃杯、长颈瓶等器皿,以及乳白色卧牛形琉璃镇;宋代展品以手镯、股钗、玻璃钮珠为主,小巧精美,器型愈趋多样化。清代部分则展示了工艺佳作,包括色彩丰富的红套白料梅花圆盒、双鱼玻璃挂坠等。

汉代 玻璃壁

古代玻璃展区不远处,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提供的20件/套展品组成的当代玻璃材料展区格外引人注目。展品包括晶体与非晶体的对比演示盒、黑曜石、光纤灯、模拟月壤等,展现了现代玻璃材料的透明性、超塑性、耐腐蚀等特性及其在科技领域的突破性应用。

黑曜石

现代 满洲窗彩色玻璃

此外,该展区还展示了金属玻璃(非晶合金)的优异性能,如高强度、高弹性和催化能力,及其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前沿应用。从谐波减速器柔性齿轮到折叠屏手机铰链,从显微镜下的松叶针切片到精密器件的创新应用,参观者可以全面了解玻璃材料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潜力。

显微镜下的松叶针切片

博物馆+实验室,跨界碰撞科普新图景

“玻璃不仅仅是个材料,它能够让我们想到很多东西,能够让我们反思文化和科技的影响。”汪卫华院士表示,从古罗马工匠添加碱降低熔点吹制出精美酒杯,到中世纪欧洲用玻璃窗户实现温室采光;从文艺复兴时期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推动科学革命,到现代光纤构筑互联网基石、0.9毫米超薄手机玻璃屏重塑交互体验,玻璃始终在人类历史文明中扮演“关键先生”。

此次展览突破传统文物陈列模式,通过“古代器物+现代科技+前沿科研”的立体叙事,参观者得以在沉浸式体验中,直观感受人类在材料科学领域绵延数千年的智慧传承与创新突破,从而建立起对玻璃材料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系统性认知,构建起一幅跨时空的知识对话图景。

“此次展览不仅呈现了玻璃器物的发展脉络,更通过实物展示让观众直观感受玻璃科技的演进历程。”松山湖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表示,此次展览为参观者提供一个理解材料科学价值的窗口。“作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博物馆将持续推动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索的热情。”阎焰说。

“东莞作为制造业重镇,未来需要更多科学人才。希望展览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让他们看到普通材料背后蕴含的无限可能。”汪卫华院士表示。

5月24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将举行开放日活动,开放日当天将推出由非晶团队倾力打造的《破界Glass:玻璃材料科学主题展》,通过互动装置、科学实验与艺术展陈,带领参与者探索玻璃神奇的科学奥秘。

撰文:向熙航 韦基礼

摄影:向熙航

【作者】 向熙航;韦基礼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