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接触10秒即可感染,看见请立即远离!中疾控提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0:02:00    

封面新闻记者 马晓玉 周卓玥
春夏之交,正是戏水纳凉的好时节。然而,看似清澈的溪流、水田或沟渠中,可能暗藏“隐形杀手”——血吸虫。如果接触含有其尾蚴的水体(疫水),只需10秒,就可感染。在古代,它也被称作“蛊”。
近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提醒,外出玩水需谨防感染血吸虫病。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和名字相近的吸血虫又存在哪些差异?又该如何防治?4月11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都市卫生监督所)寄生虫与地方病防治科科长李鹏,在第二个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宣传周,为大众揭开血吸虫病的神秘面纱。

钉螺。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什么是血吸虫病?只需10秒或被感染
血吸虫和吸血虫,两者名字相近,但就危害性来说却相去甚远。李鹏介绍,人们常说的吸血虫指的是水蛭,又称蚂蟥,是一种以吸血或食腐肉为生的体外寄生虫,主要生活在水田、河流、稻田、湖沼、沟渠等处,在我国各地均有分布,种类很多。血吸虫则是一种寄生于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又称裂体吸虫。
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即吸血虫病,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的乙类传染病,如不及时治疗或未治愈,发展至晚期,肝脏等器官会受损,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患者会变得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因此该病也被称为“大肚子病”,儿童反复感染还可导致侏儒。
血吸虫顺利寄生到人和动物体内,离不开中间宿主钉螺。在血吸虫的七个发育阶段(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成虫)中,尾蚴是可以感染人体的阶段,它由虫卵孵化成毛蚴后钻入钉螺发育而成,钉螺释放大量尾蚴到水中,使含有尾蚴的水体成为疫水。
人如果接触疫水,只需短短10秒,尾蚴就会迅速从皮肤钻入体内导致感染。感染者在1-5天后可出现咳嗽,也因此易被误认为感冒,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种(类)被忽视的热带病之一。
血吸虫生活史。图源中国疾控中心
防病指南 远离不确定风险的水体
李鹏提醒到,感染血吸虫病的直接原因是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因此,不接触疫水、安全用水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成都市曾是全省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经过多年努力,全市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连续20余年无本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发生,但部分区域仍有钉螺孳生,因此,尽量避免接触不确定风险的水体,或在接触不确定风险的水体时,使用防护装备(如胶鞋、胶裤、胶手套等)。
接触疫水后若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主动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告知接触史并进行检查。如果确认感染,应谨遵医嘱服药,加强随访。
在古代被称之为蛊 马王堆曾出土古虫卵
有关资料显示,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已经有久远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学把血吸虫病归属在“蛊症”的范畴,称之为“蛊”“蛊毒”“蛊胀”“水肿”“溪毒”“水毒”“症”等等。
唐朝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中记载道:“有人患水肿,腹大四肢细,腹坚如石。小劳苦足胫肿小饮食便气急,此终身疾不可强治”;“凡卒患血痢或赤或黑无有多少。此皆是蛊毒,粗医以断痢药处之,此大非也”。这种“蛊毒”病无论在流行区域、流行季节还是感染途径,以及感染后的主要症状都同现代的血吸虫病极其类似。
至于“蛊毒”最早从何时开始流行?流行的历史有多久?由于没有确切的记载,已经无从可考。不过,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分别在长沙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和湖北江陵五大夫遂少言的肠壁和肝脏中都发现了形态结构保存完好的血吸虫卵,这说明早在2100年前已有血吸虫病流行。在马王堆出土《医书》所记载的数百药方中,医治“蛊”的药方就有5例,结合贵族夫人和官员都患有血吸虫病的事例,可以推测当时的流行情况如何普遍和严重。
此外,还有人考证,认为长期在洞庭湖编练水师的孙吴大将鲁肃,和晚年泛舟洞庭湖曾写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均因患血吸虫病死亡而葬于岳阳。
图片
编辑 陈雨
责编 丁伟
审核 杨东
图片


点亮,持续关注!

图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