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30 10:29:00
争分夺秒的民心工程遇到文物遗址,哪个更重要?
2017年,在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天津古城墙基遗址与地铁施工范围重叠。随后4年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进行3次考古勘探,清晰勾勒出天津卫城600余年的历史脉络。天津市文物局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本次发现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的最重要发现,应实施原址原状保护和有效展示利用。一个大胆的计划出现了:两个一起干,建一座地铁站里的博物馆!
据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所属地铁集团项目副经理牛连超介绍:在地铁建设中进行地下城墙遗址原址原位的保护与展示,在全国尚属首例。“难点在于城墙遗址处于地铁项目的上方,要避免地铁运行时产生的振动对文物产生扰动和破坏。”
为了保护文物,地铁建设者和专家在全国首创了一种叫“顶管、托换、逆做”的工艺,精度要求达到毫米级。为了不让文物散架,用138根直径30厘米的钢管,以每分钟仅0.1毫米的精度缓缓放入文物底部,就像托“豆腐块”一样小心翼翼,形成一个坚固的钢铁托盘,将文物稳稳托起。
建设者们还在文物展厅与车站结构之间,精巧地安装了44组弹簧支座,如同披上了一件“避振铠甲”,可以将列车运行对文物的扰动削减至安全值的十分之一。
今年6月25日,这座全国首创的地铁站内文物展厅迎来了首批参观者。来自不同社区和媒体的20余名市民、媒体代表参加“地铁站里看文物——天津轨道交通开放日”活动,提前打卡体验。
参观者们从4号线东南角地铁站站厅出发,穿过一条连廊,便来到了位于北端区域,占地超600平方米的文物展厅。在这里,一道长达21米、高2.1米的故城墙静卧于此。夯土层的肌理、砖瓦筑基的智慧、护城河的遗迹,与地下飞驰的地铁列车形成了时空交响。
“好么,地铁站里的博物馆,真是开眼界了!没想到还能看见600多年前的老城墙,这是咱天津的首创啊!”市民张大姐感慨道。
就在展厅的入口处,一块写着“共赢共生”的展示牌格外醒目。上面有这样的一段话:“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让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共生共建。”
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别让“雨情”混淆了舆情 8月7日中午,河南嵩山少林寺景区突降强降雨。有游客反映,因暴雨来得急,想就近进入立雪亭殿内避雨却遭到拒绝,质疑“花了几百元门票进来,连一个避雨的地方都没有”“所谓慈悲为怀,在这样的大暴雨期间,却没有感受到”。随后,“少林寺不让游客避雨”这一词条迅速登上热搜。事实果真如此?就此,少林寺方面表示,游客想 2025-08-10 12:56:00
何以中国 | “津”天上新 津派文化的“和合”之约 中国日报网8月9日电(记者 许聃) 8月9日,“何以中国·和合共生”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天津古文化街启幕。天津,生于潮汐交汇,这里的人始终以从容之姿迎接潮起潮落。在天津,河与海不只是风景,更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底蕴。因河而生 向海而兴 天津港晋级“国际流量密码”作为天津重要的城市符号,借此次上合峰 2025-08-09 17:30:00
天津:让古城墙在地铁站“活”起来 争分夺秒的民心工程遇到文物遗址,哪个更重要?2017年,在天津地铁4号线东南角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天津古城墙基遗址与地铁施工范围重叠。随后4年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先后进行3次考古勘探,清晰勾勒出天津卫城600余年的历史脉络。天津市文物局的专家们一致认为本次发现是进入21世纪以来天津城市考古 2025-06-30 10:29:00
先睹为快!安徽博物院明日上新,镇馆之宝上线! “大漆——江南漆器艺术与传承”展6月28日将在安徽博物院(蜀山馆)五楼正式开展。本次展览展出漆器等级文物90件,其中一级文物15件,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3件。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的“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马鞍山市三国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藏的犀皮黄釦耳杯、季札挂剑图漆盘等重量级展品都将在这次展览中亮相。 2025-06-29 00:50:00
看剧说法∣热播剧《护宝寻踪》透出哪些法律逻辑! 看剧说法∣热播剧《护宝寻踪》透出哪些法律逻辑!2025-06-25 来源:海峡都市报 近日,央视热播电视剧《护宝寻踪》圆满收官。该剧以陕西关中平原为叙事舞台,以加强文物保护为主题,以真实文保案件为蓝本,讲述了两代考古、文物保护工作者与文物犯罪团伙之间跨越近二十年的博弈,引发公众热议。剧中,开篇跨国追 2025-06-25 12:06:00